全球熱消息:當一位60后企業家迷上騎行,他想試著改變眼鏡這個“無聊”的行業丨36氪專訪
54歲的王智民最近迷上了騎行這項運動。除了星創視界(寶島眼鏡)董事長的身份,他最近還多了一個新的標簽——由他發起成立的NVCC星創騎行俱樂部的“頭號玩家”。
一切始于去年6月份。王智民發現身邊陸續有朋友入坑騎行,好奇心驅動下去年8月幾經周折從一輛“小布”入坑,“剛開始什么都不懂,”王智民告訴36氪,自己是買了臺離家20公里的車,“還要自己騎回去”。但很快他喜歡上這項運動,每周要騎3、4次,每次5、60公里。
王智民從小一直有運動習慣,跑步、滑雪各種都有嘗試,但騎行是他時隔十年重新找到“真正的愛好”,上一次還是高爾夫,他一度癡迷到“下大雨都會一個人去打”,王智民告訴36氪,身邊一起打高爾夫的人年紀偏大,他漸漸覺得無聊,這些年打過八段錦,直到入坑騎行。
(相關資料圖)
個人對騎行的熱愛很快便延續到商業維度。王智民調侃說自己是個“有深度的人”,有著1000度近視、50度散光、還戴上了老花鏡的他,在騎行的過程中發現,市面上并沒有針對運動群體的完整視光解決方案。
跟靜態環境下的通用型眼鏡不同,運動眼鏡的設計,需要結合風阻、排汗、防抖、面部輪廓等特殊需求設計。而在過去,近視騎友們現實的驗配流程十分割裂,重復往返于車店、線上選品或眼鏡店驗配與近視定制加工點,出現配戴不適、體驗感差等困擾。
痛點伴隨著新的機會。他開始想嘗試出一些改變,觀察騎友們的視覺問題,跑去跟內行請教,最后在內部快速立項,整合了內部員工,并聯合歐克利、全視線、愛爾康,花費三個月時間,做出了一套名為“NSVE星創運動視覺優化”的服務方案和產品。
星創視光中心,圖據受訪者提供
這可能是行業首個針對運動人群、從視健康篩查到驗配的一站式服務方案。簡而言之,NSVE是針對各類運動群體,提供從運動視健康評估、運動場景定制驗配、運動人群個性化需求滿足、運動視覺優化關愛四個環節,360°的視健康產品和服務。
在王智民看來,目前整個視光領域大廠,沒有很好挖掘到運動圈層細分領域的眼鏡需求,“如果解決不了真實的痛點,解決的是偽痛點,很快就會被戳穿。”王智民告訴36氪,過去幾個月,星創把熱愛騎行的同事拉到一起,天天討論騎友的痛點到底是什么,怎么解決。
王智民跟身邊的不少同事已經共事二十年,很多出現了亞健康問題。他最初自掏腰包,買了批小布發到門店,“當做內部團建”,后面又陸續收藏了100臺自行車,其中不乏多臺天空車隊的Pinarello系列冠軍車,一部分為方便后續做各類騎行展,不過大部分都分給了各地的團隊同事。
星創視界成立于1997年,迄今在全國近百座城市,有著1100家星創視界(寶島眼鏡)門店。王智民說,星創希望第一階段將NSVE的產品和服務,先覆蓋到全國100家門店,“終極目標大概在300家左右,全國大概覆蓋12-15座城市,”王智民告訴36氪,接下來NSVE將從騎行向跑步、越野等更多戶外運動延伸,并計劃圍繞運動人群的需求開發腰帶、按摩球等多種NSVE運動周邊產品。
但這只是王智民在推動的眼鏡行業革新的一部分,智能運動眼鏡是他感興趣的另外一個方向。他希望未來能做出一副解決運動問題的AR運動眼鏡,在智能可穿戴市場有一席之地。到那個時候,不僅僅是中國的騎行市場,還可以進入到全球市場。
以下為36氪與王智民的專訪,經有限編輯:
“入坑”騎行
36氪:你是怎么入坑騎行的?
王智民:我從小就熱愛運動,跑步、滑雪,后來主要打高爾夫球,下大雨都一個人去打。10年前我就不打了,跟我打高爾夫球那些人年紀偏大,后來覺得太無聊,我大概10年沒有找到一個真正的愛好,學八段錦等各種嘗試,去年6月大家開始聚會,發現身邊很多朋友開始騎車,那時候很好奇騎車有啥好,朋友說沒辦法用語言形容,你至少該去嘗試。
其中一個哥們跟我說,不確定你到底是不是真的去騎,你先去買一臺小布折疊車,如果說你喜歡這種休閑騎,到時候再說公路騎。我在大概8月中左右買了一臺小布,騎著感覺好舒服,折疊一下就在旁邊買杯咖啡。去年的安福路還沒像今年這么瘋,像現在基本上到周末就別去了,你只能走。
小布是好玩,如果騎太遠,發現小布不好,然后我就搞半天弄了一臺捷安特,剛開始也不懂,我第一次騎的時候,還傻乎乎說我買一臺車,那臺車離我家20公里,還得騎20公里回去。后來就在上海進入了不同的騎行社群,找到一些專業的人在聊。
36氪:你現在騎行的頻次大概什么樣子的?
王智民:我現在一個禮拜大概3~4次,每次都要五六十公里。
36氪:怎么想到把身邊的同事也帶入坑?
王智民:我投入騎行純屬偶然,但是短短幾個月的騎行,身體健康指數越來越好,也因為騎行認識了很多有趣的車友,享受到騎行的樂趣,每天都發自內心的快樂。 當體驗到騎行帶來的好處,我想到了集團里面很多的同事,尤其和集團共同奮斗了近26年的資深干部們,都漸入中年,身體開始出現很多狀況,比如說肥胖、血脂高、血糖高、血壓高,為了大家的健康,鼓勵所有人運動。
我們這個行業其實是一個相對無聊的行業,它不像互聯網好像所有事情都在變化,說時尚它也時尚,但也不是天天時尚,后來我就決定先自己出錢,買了第一批的小布發給同事,過了一個禮拜,市場部的同事就跟我講了一句話,讓我特別感動。
他說,老板你知道嗎,以前設備到門店的時候,員丁跟設備拍照不會笑的,每一臺設備進來的背后,代表了至少200~300個小時的學習時間,很多數據要去解讀,需要長時間的學習,意味著工作量的增加,但當我們把小布發到門店以后,都是搶著去開箱,試試怎么折疊、拍照,每個人都是開心的在笑。
剛開始我買的比較少,后面我們用公司的力量買小布,發到全國門店。剛開始小布還不好買,后來買了發到全國以后,就把小布當做內部團建,鼓勵大家去運動。
跟圈內人打成一片
36氪:你是如何發現運動視健康問題的?
王智民:我自己是高度近視,騎行的時候發現,算是作為視光行業里面龍頭企業,我竟然找不到解決高度近視、散光又老花的解決方案。后來我開始觀察很多騎友的視覺問題,也跑去找鄒成老師跟他聊這個事,他也說這是巨大的痛點,目前沒有人真正做出完整的解決方案。
我們就開始內部整合,這個項目必須啟動,作為視光健康的重要參與者,我們需要給這些運動的人完整的眼視力健康解決方案,剛開始啟動的時候,也找了全世界所有的鏡片大廠,我們跟他說,你們在運動視覺這方面有沒有專家資源。現在還在不斷的導入像德國蔡司、法國依視路、日本豪雅,他們現在就幫我們找全世界的資源。我說很簡單,你看全世界任何職業比賽,整個后勤部隊一定有健康團隊,一定有檢查他們視力的。所有的大廠一定有這種資源。我們花了三個月時間把這些資料整合起來,形成NSVE的方案。
36氪:為什么星創希望大家去店里檢查眼視力,過去很多用眼問題出來后,大家可能習慣性先去醫院眼科?
王智民:之前我們有一個非常好的朋友,玩鐵三、跑越野賽,至少每天10~15公里。我們幫他檢查,跟他說視網膜很弱,要很小心。跑步跟騎行不一樣,騎行速度快,但輪胎吸震。跑步時眼睛一直在震動,所以跑步的人視網膜脫落的概率要遠比騎車人大的多。像你有這方面的興趣愛好,就必須要對你身體負責,至少幫你的眼睛做定期檢查,我建議是至少每半年檢查一次,長期在跑步的一定要這樣做。這也是下一輪等到騎行圈的事情忙完以后,接下來我們要開始做跑步圈層。
36氪:為什么要用NSVE這種方式切入一個個垂類運動領域?
王智民:所有的運動里面其實都跟NSVE有關。當然我們得找比較懂的人。其實現在整個中國商業巨大的問題就是,所有的人都要做細分領域,問題是你怎么往下去,你說我要盯著你,想賣東西給你,不好意思,你不在我們這個圈層,我覺得你不專業。
包括騎車,任何一個運動,一定都有專業術語,都有共同的痛點,當然也有很多共同的快樂點,你必須進入這個圈層才能跟他們打成一片。
植入NSVE的寶島眼鏡門店一角,圖據受訪者
36氪:說到運動眼鏡的痛點,你作為視光行業從業者,會想過到底什么原因造成的嗎?
王智民:還是起步階段。我覺得目前全世界整個視光領域的大廠,沒有很好挖掘到運動圈層細分領域的眼鏡需求。
像以前我打高爾夫,就一副Oakley,再加上隱形眼鏡搞定,打高爾夫你不用跑,風阻不是大問題,騎車的時候拼到時速40公里,風往眼里灌、還有飛蟲,眼睛很干。
理論上來講,隱形眼鏡在室內至少會戴8個小時。如果室外騎車,兩個小時就換掉了。運動眼鏡的設計,必須結合風阻、排汗、防抖等運動品類的特殊需求來設計,而非通用型。細分領域里的細分的需求,需要很深的洞察。我們啟動了以后,過去幾個月把很多熱愛騎行的同事拉到一起,天天討論騎友的痛點到底是什么,解決他們的痛點。
對中國的消費者來講,現在你真的要讓他們隨便花錢基本上不可能,經歷過二十幾年消費的大規模提升,現在的消費者是中國過去20年來是成長最快,對自我的認知、生活需求、購物習慣、價值觀很明顯。如果解決不了真實的痛點,解決的是偽痛點,很快就會被戳穿。
36氪:聽你講下來,不管是騎行、跑步或者其他戶外運動的愛好者來說,生活場景復雜很多,工作、學習和運動混合在一塊,用眼的需求也很復雜?
王智民:所有人都希望一副眼鏡搞定所有。像在釣魚的時候,水是有波浪,光線再反射回來,而且長期暴曬狀態,如果不做好保護,很快就白內障。包括滑雪一樣,所以滑雪運動鏡都是很專業。
36氪:大家都想往垂類扎,但多數可能不懂真正的需求是什么?
王智民:包括前幾年新消費狂潮,說所有的消費品全部重做一次。但對我們來說,現在看到的是中國消費者在覺醒一件事,在工作、家庭、健康,包括其他需求,在做新的平衡。
大家開始平衡家庭、休息,包括自我獨處。以前需要跟別人在一起才有歸屬感,現在是在找到自己,我是誰,我是什么人,我要什么。進入到這種狀態,就會開始要對自己好一點。首先斷舍離,無效社交做切割,當你進去一個興趣圈層,社恐的人變社牛了,找到他自己擅長的興趣點,你在一堆微信群里面大部分是不說話的,但在興趣圈層里面可以很活躍。
36氪:這會如何改變眼鏡產業?
王智民:不是改變行業,是改變整個商業邏輯,以前是花錢砸,辦大型發布會、購物中心敲鑼打鼓打廣告。其實現在反而該做什么,帶上你們的設備,告訴他們怎么體驗更好。以前商家透過一個廣告商想要觸達用戶,現在不是,你得進到這個圈子去跟他們做交流。中國的用戶我覺得是全世界學習速度最快的,任何一個新的東西他可能不懂,但透過小紅書、抖音這些社交媒體,可以快速的縮短學習時間。
36氪:你收藏了100多臺車,其中不乏冠軍車,為什么要買這么多?
王智民:現在用戶最不喜歡就說,你又想賣我的東西。第一,我鼓勵我們的同事去騎車,他們在騎車的過程中可以享受到這種快樂、健康,包括我們現在發車子給我們同事沒有業績壓力的,不會跟他說你騎車要干嘛,但是你有健康的壓力。
另外,他們在騎行過程中也接觸到很多的騎友,就發覺每個不同的運動圈層有一定的鄙視鏈,不管是跑步、釣魚,公路車更不一樣的地方,有的是設備黨。我們把整個生態了解了以后,就說NSVE運動解決方案跟用戶中間必須有個橋梁。
我剛開始啥也不懂,我問騎行圈的朋友,如果今天想跟騎友交流,哪一個自行車品牌是最好的?他們跟我講Pinarello,我說皮娜我們不可能買那么多新車,后來我發現根本不需要買新車,任何一個運動圈層一定有很多的傳奇人物,傳奇人物用過的設備、文化、歷史,后來我們找了很多皮娜的冠軍賽車,花了好長時間,這些車都特別不好買,剛才鄒成老師還問我到底有幾臺公路車?我說100多臺,但這不是我在騎,大部分是給了區域同事。我們把公路車分成兩塊,一塊是展示用,接下來要準備下一場要辦的是梅花展,還準備辦鋼架車展,古典自行車車展,今年大概會有三個大展。另一塊是給同事騎行。
NSVE發布現場亮相的部分冠軍車,圖據受訪者提供
36氪:這些都是你們主辦嗎?
王智民:我們來主導。因為車子都是我們買回來,當然有一部分會跟車友們借。我們找到了產品線,提出來叫360°的運動視覺解決方案,包括定制運動眼鏡產品、眼視力健康驗保。我們NSVE現在內部有兩塊,騎行之后,下一輪就是跟跑步相關,NSVE涵蓋不是只有騎行,騎行是戶外運動的切入點。
“今年都在跑模型,終極目標是覆蓋300家門店”
36氪:NSVE是把騎友的痛點,以個性化的方案匹配上游的廠商,這種高度定制難度會不會有點高?
王智民:是很復雜,所以需要多方合作。我們的發布會嘉賓里有一位是AR眼鏡專家,創業8年了,還活著已經不簡單,我跟他認識很久,每一代產品的發布我們基本都有去做測試,以前他的做法是一款眼鏡搞定所有場景,后來發現根本搞不定,所以開始做細分,我今天特別邀請他過來,我就說你要認真去看騎行市場,為啥?騎行市場不是只有在中國,是全球的市場,因為當你把針對騎行圈層需求的AR眼鏡真的弄出來以后,你的市場就是全世界。
36氪:現在價格也是沒有統一的參考標準?
王智民:沒有標準的,視力比較不一樣,鏡框歸鏡框,鏡片根據個人的需求做定制。沒辦法批量生產,視力一定是個人定制的,每個人的度數跟視力不一樣,要矯正每個人的狀態,他不可能批量生產,在靜態環境里面還稍微好一點,但真的出去做運動,就要特別小心。
36氪:門店層面,寶島眼鏡在全國的店挺多,難道都會批量復制嗎?
王智民:第一批準備是植入運動的場景,全國大概第一批先100家,不能覆蓋到1100家。但是我們終極目標大概在300家左右,全國大概覆蓋12-15座城市,為運動群體提供運動視覺的解決方案。
36氪:星創會成立一個新的部門做這個事情嗎?
王智民:如果要做也是明年以后的事,其實今年都在跑模型,還在不斷的試水和測試。
36氪:你這么了解整個眼鏡的上游產業,既然痛點那么明顯,為什么星創沒有直接做一個自己的單品,或者新創一個眼鏡品牌。
王智民:第一,品牌效應,品牌效應很難跨越。第二,真正好的產品開發,沒有兩三年搞不定,需要時間。騎行還更不一樣,跑步的話去買一副80塊錢的運動鏡還行,騎車必須要高度抗沖擊。新材料的開發,歐克利有1000多個專利,這個鴻溝不是說我們想去跨越就跨越,如果要從源頭開始研發一個產品,得先決定用什么材料做。
但這個材料可能就要花好幾年,短期之內你就解決不了眼視力健康的事情,我們是針對騎友、跑友當下的痛點給他完整的解決方案,后面有機會做自有品牌,但更大的機會不在傳統眼鏡,在AR眼鏡。
36氪:為什么這么說?
王智民:像騎車的話,常常一出去是完全陌生路段,車況可能也不知道,前面帶一個碼表,手機做導航,然后一副運動眼鏡,為什么不能有一個AR眼鏡把所需要所有的信息,包括導航全部整合在一起,肯定還有抗沖擊。如果我們要做這個品牌的話,會做智能型的運動眼鏡。
關鍵詞:
責任編輯:hnmd004
- 全球熱消息:當一位60后企業家迷上騎行,他2023-03-15
- 成都恒大等樓盤報名購房火爆,網絡擁塞截止2023-03-15
- 今起至明年底,內蒙古10段收費公路新能源車2023-03-15
- 中大力德:擬設立新加坡全資子公司及泰國全2023-03-15
- 上海排定2023年重大工程項目,計劃投資21502023-03-15
- 世界短訊!綜合金融帶動穩增長,中國平安202023-03-15
- 【天天聚看點】法國資管公司Carmignac:歐2023-03-15
- 環球熱門:韓國:將盡快修復韓日經貿部長級2023-03-15
- 熱門:央行:要加快推進金融穩定保障體系建2023-03-15
- 因投資銀行類業務內部控制不完善等三大問題2023-03-15
- 國際能源署:隨著俄羅斯開采更多原油,石油2023-03-15
- 每日快播:新能源汽車:電池安全與續航里程2023-03-15
- 儲能日報·速覽【3月14日】 天天時快訊2023-03-15
- 每日看點!美錦、億華通、中集等公司或將入2023-03-15
- 環球新資訊:國際能源網-氫能每日報,縱覽2023-03-15
- 每日快看:全國碳市場交易價格行情日報【202023-03-15
- 河南濮陽繪制2023年氫能發展“作戰圖”_天2023-03-15
- 世界關注:融資丨鋰電整線智能化方案及裝備2023-03-15
- 全球訊息:國網含山縣供電公司:巾幗展芳華2023-03-15
- 萊德斯馬重回撲救榜榜首柯南在主場2-2赫塔2023-03-15
- 年輕女企業家硬剛制造業@第四屆大灣區木棉2023-03-15
- 國資云概念“再掀浪潮” 多家上市公司積極2023-03-15
- 上海二手房火了!月成交近兩萬套2023-03-15
- 河北:培育一批具有競爭優勢的國有現代物流2023-03-15
- 全球信息:國考調劑公告:16日開始調劑報名2023-03-15
- 降低落戶門檻 多地展開搶人大戰-世界觀天下2023-03-15
- 公募人才“擴容”進行時:新人加速“亮相”2023-03-15
- 工商銀行云南省分行:愛心捐贈送溫暖 真情2023-03-15
- 今日關注:鴻海劉揚偉:集團在硅谷銀行沒有2023-03-15
- 央行:2022年末金融業機構總資產419.64萬億2023-03-15